动力电池二线厂商求解 “活下去”
7 月 10 日的南京,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合作伙伴峰会正在举行,台上屏幕打着 “共生向光” 的主题,这是蜂巢能源想传递给数百家供应商伙伴的信心。可与会者心情却难以轻松,在刚过去的 2024 年,惨烈价格战是动力电池行业的 “年度注脚”,盈利能力承压成行业普遍现象。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直言,公司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面临挑战,“我们原来不盈利,主要原因就是成本高。” 他认为,未来盈利约 80% 将来自成本降低。这不仅是蜂巢能源的问题,更是行业内一个庞大群体的困境。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超 65% 市场份额,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及蜂巢能源等企业,单家份额在 2% - 8% 之间,构成动力电池产业 “第二阵营”。
这个阵营在 2024 年普遍面临盈利难题。欣旺达动力电池业务主体当年净亏损 15.87 亿元;国轩高科营收增长,归母净利润却近乎原地踏步;亿纬锂能 2025 年 6 月呈报的港股《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远低于储能及消费电池业务,印证管理层在年报交流会上称动力电池业务在 2024 年 “尚未盈利”。
进入 2025 年,情况似乎有了变化。7 月 23 日,中创新航发布《盈利预喜》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 70%。但一家企业向好,能否代表整个阵营走出困境?还是说分化已开始,部分企业将加速掉队?
2025 年,一场反 “内卷” 治理行动自上而下展开。7 月 1 日,《求是》杂志发文指出,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深陷 “内卷”。锂电池领域,“内卷” 体现为市场价格已至 “地板价”。真锂研究 7 月 24 日数据显示,方形磷酸铁锂动力电芯均价低至 0.32 元 / Wh。彭博新能源统计,2025 年全球锂电池组均价降至 115 美元 /kWh 历史低点,中国价格仅 94 美元 /kWh,为全球最低。低价换市场策略已侵蚀产业链利润,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2024 年 A 股 104 家锂电池板块上市公司中,65 家净利润下滑,超 60 家毛利率下降。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行业目前产能过剩,且技术起点相近,同质化竞争难以避免。此外,动力电池二线厂商还面临市场主流技术路线急剧变迁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同比猛增 73.0%,占超 81% 市场份额;三元电池装车量同比下滑 10.8%。
在盈利能力方面,宁德时代成为衡量其他厂商处境的标尺。SNE Research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 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达 37.9%,连续多年全球第一。2024 年其营业总收入 3620.13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507.45 亿元,即便在价格战激烈的动力电池业务上,毛利率仍维持 22.27%。对 “第二阵营” 来说,这一数字遥不可及。以欣旺达为例,2024 年其动力电池业务主体净亏损 15.87 亿元,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攀升至 63.44%,年末应收账款同比增长 29.2%。亿纬锂能 2024 年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为 14.2%,远低于储能电池(14.7%)和消费电池(27.6%)业务。
既然动力电池业务盈利困难,甚至成为部分公司 “失血点”,为何过去一两年,第二阵营厂商鲜少收缩或退出,反而持续投入、加剧 “内卷”?答案或许在各家公司股东名单和业务结构中。
以中创新航为例,其招股书及公开信息显示,常州金坛区国资背景投资平台是基石股东之一;厦门市政府全资持有的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是重要战略股东;其前身中航锂电由军工国企成飞集成孵化。同时,中创新航在国内规划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江苏常州、福建厦门、四川成都、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等地。
整车厂的深度绑定,是第二阵营厂商另一条重要 “生命线”。大众汽车(中国)是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为其带来稳定订单预期和全球化协同效应。蜂巢能源脱胎于长城汽车,生存发展与长城汽车电动化战略紧密相连。蜂巢能源董事长兼 CEO 杨红新称,长城汽车控股股东身份,使其在战略选择上更能践行 “长期主义”。
对于欣旺达和亿纬锂能,强大的消费电子和储能电池业务扮演 “现金牛” 角色,为亏损的动力电池业务持续 “输血”,以换取未来万亿级市场中的一席之地。
林伯强认为,这种格局对国家产业并非全然坏事,产业做大利于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但对国内二线厂商发展,还需看未来市场空间和企业技术创新程度。
面对盈利难题,第二阵营厂商纷纷将成本控制提升至战略高度。杨红新判断,未来盈利约 80% 来自成本降低,基于此,蜂巢能源设定 “2026 年实现扭亏为盈” 目标。
杨红新介绍了蜂巢能源的 “降本组合拳”:制造降本,提升稼动率和良率,减少产线爬坡和停线损失,目前一次良率超 90%,报废率同比下降 28%;设计降本,推动技术降本两三年,每年降幅 5% - 10%,今年下半年新一代产品设计成本预计下降 14%;管理降本,通过与客户深度协同,将订单精准率从 70% 左右提升至 90%,减少生产资源浪费。